既然要談辯論,那麼就先來問問,辯論的意義與重點在哪?
辯論的價值又在哪?
這東西能當飯吃嗎?
這是首要關心的重點!!
當然能當飯吃,而且還有證照制度呢?
啥~這麼厲害嗎?當然,不信你問問各大律師事務所的王牌,
所以說這基本功練的好,以後一事無成至少還能靠張利嘴,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各位說對不對阿!
『拜託~拜託~請支持登記第N號的候選人,第X號的立法委員、市長、總統候選人』
這個口號相信是吃台灣好米長大,卻也常誤吃台灣黑心食品的你我他,
在求學階段、工作階段、甚至旅行階段,偶爾都會看到與聽到的場景,
小小的一個台灣島,幾乎兩三年就會循環一次大大小小各類的選舉,
這樣的社會氛圍,間接產生了許多跟辯論有關的產業(選舉很喜歡找對手辯論)
很多人都聽過辯論,沒聽過也會從他人口中轉述過程中的精華語錄
但大多數在使用辯論上,都採行『用各種手段方式與觀點來詆毀謾罵對方任何觀點』
搞的這兩個字莫名的含冤了...到底是誰允許辯論可以搞成指鹿為馬、潑婦罵街的呢?
早在兩前多年前的老子與孔子就對於『辯』有各自的體會與表述
《道德經‧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老子深深的體會到,辯的真義,所以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寫下了『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要『辯』就需要先有論點,論點產生,相對也產生了
既然需要站穩自身所立之論處,又要讓對方認同
必然無法達到一個最完美的結果(有時候是口服心不服,或口服心沒有百分百的服)
甚至會走到『詭辯』的境地,詭辯又是什麼?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所以孔子告訴學生,少說多作!
善者,就能體會這道理而不需要辯
辯論VS思辯,表達的是一種層次上的差異,
也就是說,人遇到問題時,有些策略是先思考直接解決問題,
但有些卻是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本身有沒有問題呢?
後者層次略高在於能夠判斷檢視問題的本身,也就是『思』
就像頂尖名廚料理前,不是直接把所有材料拿來洗淨備料後,一股腦的全用上了
而是要判斷哪些材料能用?該用多少?用的順序又是什麼?
擁有了這樣前置思考,才具備了頂尖的條件
『真理』,是一種絕對的層次,辯論最多只能達到相對的層次
一句話能解讀出各種結果,更何況用辯論的方式來爭取對方的認同所謂的真理
『真理越辯越明』的孟子、蘇格拉底等人,只見其論之精彩卻不見真理之顯現
可見辯論層次之極限所在,『真理是不辯自明』,
如同《道德經●六十六章》以其不爭,故天下末與之爭
辯論的獲勝技巧在於找出對方論點破綻進而攻之,
那麼老子厲害的地方在哪裡呢?
他的不爭,根本讓人找不出破綻,沒有論點哪來破綻呢?
辯論,
對於生活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對於真理卻無存在的價值性,
歸為最入門的層次,即是達成共識的諸多限制
思辯,
在於引導自己與自己觀點的對談,
不在思考自己與他人論點的優劣,
因為事情靠的是自己身體力行作出來的,
絕不會是靠辯論說出來的,
達到思辯是中高層次的境界,
離真理也就近了。
看到這裡,要問的是真理呢?該如何認識呢?
世界上第一個感覺得到的真理是什麼?
是『時間恆常的流動』,不過也只能感覺,
看不到、聽不見、嗅不出、嘗不來,
另一個真理與時間的性質很相近,
靠的是傳承,名為『經典』,且各種族宗教皆有所屬之經典
如猶太的『塔木德』,耶穌的『聖經』,穆斯林的『可蘭經』等
認識經典有何用處?甚至好處?
三言兩語難說全,三天兩夜難說完,
中華文化光『易經』與『論語』這兩部,
瞭解他的妙用後,就能克服許多人生的難題與困境
追求真理,先從了解經典開始,
『以經解經』是認識經典非常理想的方式,
自古只有真理能解釋真理!也因此用經典來解釋經典比較能切入重點。
為何用『解』而非『辯』?
典故還是來自於《易經●解卦》
所以,還是要從經中解經阿~~~~~
不管在求學、在職場、在家庭中人與人相處時,
少了經典的中心思想,就少了真理與信仰相隨,
心中少了一份真理似乎就少了那份真實與踏實感,
身為人,沒有了真實與踏實的感受,
各階段的生活該如何過下去?用什麼方式過下去?
真難以想像,不是嗎?
思辯之後,真理對於我處事而言,是同理心
對於你呢?
留言列表